1 引言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通過IT技術的部署來提高企業的生產運維效率,從而降低經營成本,這是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管道大發展和管道信息化不斷深入,油氣長輸管道的管理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管理的新時代,同時如何進行長輸管道的信息化建設也成為一個管道管理部門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中洛管道信息化建設開展情況,分析了長輸管道的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步驟,并對長輸管道基本管理單位“輸油管理處”信息化建設方法進行了總結歸納,為長輸管道信息化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技術術語:信息化建設企業信息化信息系統自動化系統輸油企業信息門戶計算機控制系統計算機系統油品監測石油管道地理信息系統
2 背景
2.1 中洛管道信息化建設前的概況
中洛線是一條始建于1984年的老管線,承擔著 將黃島進口原油與中原油輸送到洛陽煉油廠的輸油任務,有一座輸油首站、一座輸油末站、五個中間輸油站,集中大倒班管理方式。日常管理手工報表和人工控制輸油生產。輸油管道日常管理需要面對大量的設備資料、圖紙和實時生產數據。
2.2 中洛管道信息化建設過程概述
石油管道運輸被譽為第五大運輸方式,新鄉輸油處利用自身的管理特點和不斷努力于2008年實現了輸油生產的遠程集中控制。為了在管理上更上一層樓,新鄉輸油處2010建立集管道完整性數據管理、GIS業務應用、管道巡線管理、智能搶維修管理于一體的數字化管道信息平臺。2012年5月實現中洛線基于數字化管道系統的輸油生產信息化。同時建立了基于單點登錄技術的門戶平臺,將辦公與生產信息化進行輸油處層面的集成應用。
3 以中洛線為例的管道信息化建設的實現研究
3.1 關鍵技術框架與系統架構
3.1.1總體架構
3.1.2關鍵技術架構
中洛原油管線數字管線系統建設將采用SOA的技術架構來實現系統的整合及新應用的擴展。采用信息模型來完成應用服務和功能之間的連接,采用數據模型來完成功能和數據存儲之間的連接。
SOA架構是一種分布式的軟件組件模型。整個系統被設計和實現為一組相互交互的服務,它使得系統中的某些服務能夠充分利用其他的服務同時卻無需考慮其物理位置。在該模型中,任何的業務功能被作為提供的一個服務使用。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服務)通過這些服務之間定義良好的接口和契約聯系起來,使得構建在系統中的服務可以以一種統一和通用的方法進行調用。這種具有中立的接口定義(沒有強制綁定到特定的實現上)的特征稱為服務之間的松藕合。松藕合系統的好處有兩點:它的靈活性;當組成整個應用程序的每個服務的內部結構和實現逐漸地發生改變時,它能夠繼續存在。這就為解決集成問題和快速開發新的IT系統鋪平了道路。
系統邏輯上,從下到上,依次基礎層、數據層、邏輯層、應用層等4個層次,分別完成如下功能:
1)基礎層
包括計算機網絡硬件基礎設施和基礎支撐軟件平臺如操作系統、.Net2.0類庫,IIS6.0等,為上層提供基礎支撐。
2)數據層
系統以基于Oraclelog空間數據庫和ArcGIS ArcSDE空間數據庫引擎為支撐,進行海量數據的管理,為上層業務應用,提供有力支持。
3)服務層
服務層包括ArcGIS Server以及WebService的形式進行封裝,為上層的業務應用提供可復用的服務支持。
4)技術支撐層
技術支撐層包括COM+/COM/DCOM,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ArcGIS-Maplex,嵌入式開發引擎等。
5)應用層
通過利用管道完整性數據管理、GIS業務應用、巡線管理、智能搶維修管理提供的豐富的管線應用分析和相關信息共享服務等功能,為新鄉輸油處提供在管理、規劃、決策等方面提供支持。
以上每一層,都有相應的標準技術規范體系、系統運行管理辦法貫穿其中。
3.2 中洛管道信息化的數據管理
3.2.1數據采集與整合
隸屬于中國石化管道儲運公司的新鄉輸油處,始建于1984年,所轄中洛輸油管道全長286公里,年輸油量500萬噸,承擔著將黃島上岸的進口油和中原油輸送到洛陽煉廠的重任,被喻為“中原經濟生命線”。中洛線不同于現在新建的管道他是一條運行了近30年的老管線,已經無法向新管線一樣去采集管線焊縫防腐層等直接致據,那么作為數字化管道的關鍵系統數據非常重要的,新鄉處根據中洛線自身的特點決定通過開展管道的內外檢測、歷史資料收集錄入、外管道航拍,生產實時數據采集等手段建設一個有中洛線特色的運營中的管道數字化數據體系。
1)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共分兩大類,分別是空間專題數據采集、非空間專題數據采集??臻g專題數據包括石油管道數據、基礎地形圖數據、正射影像數據;非空間專題數據庫包括管道完整性數據、管道監測數據、巡檢數據、搶維修數據、視頻數據等。
A.空間數據采集
空間數據采集根據下表進行采集,共24類數據,根據圖層入庫。
B.非空間數據采集
非空間數據在這里主要指各類業務專題數據。我們根據業務類型不同進行分類入庫。具體分類如下:
a.管道完整性數據
此庫存儲管道完整性相關的數據內容,包括:
管道技術數據
站場技術數據
站場設備三維分布模擬
b.管道巡線管理數據
車輛跟蹤數據
巡檢計劃數據
巡檢路徑數據
事故上報數據
巡線軌跡數據
手持PDA設備數據
管道SCADA監測數據
c.智能搶維修數據建庫
搶維修調度數據
搶維修監控數據
應急資源數據
應急預案數據
知識庫管理數據
無線視頻監控數據
2)數據整合
中洛線數字化管道生產信息集成平臺作為整個應用系統的支撐平臺,包含數據集成平臺和基礎專業系統平臺兩大部分內容。數據集成平臺將應用系統正常運行所需的各類數據以及各類可利用和挖掘的業務數據采集并集成到統一的數據結構設計中,做到各類業務數據的統一采集、統一存儲并能及時共享;基礎專業系統平臺提供例如GIS、實時數據以及GPS等專業性較強的應用系統的統一解決方案,同時為上層業務應用系統提供公用的IT技術以及開發手段,做到代碼復用、構件復用,為解決各類業務問題提供充分且公用的IT技術平臺。
另一方面整合現有數據資源,建設業務數據庫,對管道完整性數據、巡線數據、搶維修數據等信息進行統一存儲;同時對基礎地形圖數據、正射影像數據、管線數據等空間數據進行統一整合,形成統一格式、統一空間、樣式、圖例。
中洛線數據整合主要包括業務專題數據、空間專題數據和數據管理工具三部分,整合框架如圖3-3所示:
數據管理提供通用的數據管理工具,包括數據編輯、管線編輯、數據更新、數據檢查、數據轉換、數據輸出、配置管理;數據整合包括空間專題數據、非空間專題數據。標準技術規范與系統管理運行管理辦法貫穿于數據中心各個建設方面。
3.3 建立一站式門戶信息管理平臺
企業信息化管理多年以來,各類辦公系統紛紛出臺,造成了使用者擁有多個用戶和多個密碼,每次為了完成一項工作就要登錄一個系統,輸入一次密碼,勢必造成密碼和用戶名記憶與使用的混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新鄉處率先開始在輸油處層面的系統整合和單點登陸嘗試,在統一的一個用戶平臺上完成所有辦公系統的登陸。
通過單點登陸技術進行系統集成,將辦公與生產相關系統整合組成一個門戶平臺,是一種新型辦公信息化的大膽嘗試。通過建立這樣的一站式門戶,不僅方便了管理者,同時以更簡潔的方式展現了日常工作情況,無論是生產信息、新聞信息、管理文件、專業系統登陸,都可以輕松的從門戶平臺獲得。
4 管道信息化總結
4.1 中洛線管道信息化建設的特點
中洛線管道信息化建設的特點各類關鍵技術的綜合應用,本項目開發了一個綜合管理支撐平臺,主要是對本系統提供基礎支撐,以便能夠快速滿足業務需要,搭建新的業務。實現隨需應變。該平臺由GIS服務、GPS服務、工作流技術、短信服務、管道完整性、智能報表服務組成,各應用、數據與五大部分,通過服務總線進行鏈接,由服務總線自動實現異構復雜環境下的各種連接、格式轉換、路由。同時,能夠對應用及數據的運行狀態進行監控,以掌握系統運行的“健康”狀況。
4.2 中洛線管道信息化建設與系統管理制度同時建設
作為一個在一老管線,建設一條信息化的管道的目的是管理好日常的生產與運營,那么建設的同時就要有相應的制度要建立,只有這樣才能把管道信息化應有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中洛線通過一邊建設一邊完善信息化管道配套制度共建立相應的中落管道數字化數據規范、新鄉處信息化管道管理體系等一系列的規范和管理辦法保證了系統的建設和實施同步進行。
4.3 管道信息化給中洛線帶來的成效
4.3.1為輸油生產提供科學的決策和管理
長輸管道的信息化系統是個復雜大系統,它包含了數字化管道平臺和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所涉及的地理信息、環境參數、運行參數、資源等都是龐大的,在沒有應用GIS對這些數據進行管理之前,很難做到科學的決策和管理。在GIS、RS、GPS等多個數據源統一集成的基礎上,構建管道管理、搶維修、巡檢管理、應急預案信息庫。在進行管道的日常管理時,能夠運用系統提供的GIS查詢工具、數據的錄入工具,掌握野外原油管道的地信息信息、環境參數、運行參數、資源等信息,實現管道及其附屬設施的更新和數據的“流動”;在應對突發打孔盜油、火災等事件時,運用系統提供的應急資源搜索、應急預案搜索,結合現場視頻、GIS地圖和正射影像,幫助指揮人員做出及時、準確的、科學的決策。
4.3.2辦公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對站場工藝流程設備、站外管道及其附屬設施的每一個對象建立電子檔案,運用GIS特有的地圖顯示和設備屬性管理技術,能夠細致的管理站場工藝流程過程中的每個設備;另一方面,通過在地圖上對巡線人員的精細定位和軌跡顯示,能夠有效對巡線人員和巡線車輛的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控,最大限度的減少由于管理的失誤帶來的管道安全隱患,保障管道的安全運行,真正的實現信息的精細化管理。
4.3.3通過先進信息技術提升管理
數字化管道建設的內容十分龐大,集成了很多前沿信息技術,存儲了海量數據和信息。中洛線數字管道技術包括了管道風險評價、GIS、遙感、虛擬現實、GPS、無線視頻、SCADA和陰保數據采集技術等,將上述技術結合新鄉輸油處的具體業務,建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保持了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堅持再創新,實現應用創新、集成創新、制度創新,使中洛線這條古老的管線又煥發出新的生命的活力。
4.3.4實現中洛線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性管理
這里的完整性管道管理主要包括兩部分,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和設備的完整性管理。按功能區域分,也可以為外管道完整性和輸油站場完整性管理。通過對管道的屬性、運行、維護等方面的管理通過制定管道的管理目標體系等管理手段,獲取與專業管理相結合的管道完整性的信息,對輸油管道運營中面臨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不斷改善識別到的不利影響因素,從而將管道運營的風險水平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圍內,最終達到持續改進、減少和預防管道事故發生、經濟合理地保證管道安全運行的目的。
本文作者:王 東
作者單位: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新鄉輸油處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支付寶轉賬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